2025年7月4日-6日,由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承办的“第四届冰冻圈科学青年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召开。
中国气象局原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原主任秦为稼,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康世昌,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水土风沙灾害风险防控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效存德,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院长李宗省,藏北高原冰冻圈特殊环境与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前站长、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赵林,冰冻圈科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张强弓,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福海,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科技处处长白雁,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周永丰,海洋学院院长周朦、党委书记李巍、副院长王风平、周磊,以及来自各兄弟高校、科研机构共计200余位专家学者和学生参会。本次论坛围绕主题“冰冻圈快速变化与应对”,设大会主旨报告、专题分会场和研究生论坛,共组织120余场报告。
7 月 5 日上午,论坛开幕式在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中心大楼举行,由王风平教授主持。周永丰院长、魏福海副主任、白雁处长、张强弓主任先后致辞,强调冰冻圈华体会登录页面的重要意义和社会价值,号召青年学者勇担科研使命。周朦院长重点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海洋hth官网下载app以及极地科研平台建设成果。
左右滑动查看
主旨报告环节中,秦大河院士、康世昌研究员、秦为稼一级巡视员、效存德教授、国际冰川保护年咨询委员会联合主席John Pomeroy、赵林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张召儒教授、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Neera Shrestha Pradham分别以“冰冻圈科学的发展”、“冰冻圈快速变化的致灾效应与应对”、“第五次极地年中国极地研究的格局”、“北极无冰海洋的近远程影响”、“A Decade for Cryospheric Science Youth: Cryospheric Science Contributions to and Structure of the UN’s Decade of Action for Cryospheric Science”、“多年冻土数据和模拟研究的几点新认识”、“南极暗生态系统中的海-冰-气-生态耦合过程”、“Empower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Cryosphere Scientists: Bridging Gaps in education and capacity building”为题作精彩报告。该环节由上海交通大学王显威副教授主持。
左右滑动查看
7 月 5 日下午,论坛设置 7 大专题分会场,覆盖冰冻圈变化过程、机理和模拟、冰冻圈-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冰冻圈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冰冻圈空-天-地-海观测与应用、冻土理论与工程、冰冻圈灾害与可持续发展 、极地装备与技术7个关键议题,与会专家学者分享了各自的最新研究进展。此外,7 月 4 日开设 2 场研究生论坛,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学术展示与交流平台。
左右滑动查看
7月6日上午,论坛闭幕式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图书信息楼举行,由张召儒教授主持。王风平教授、李宗省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侯书贵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窦挺峰教授、王显威副教授、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廖丽研究员分别以“全球海床下生态系统与可持续性(GSES)联合国海洋十年国际大科学计划介绍”、“我国西部高寒山区同位素生态水文研究:观测采样网络与进展”、“冰冻圈科学文章发表体会”、“气候变暖下大气冰量变化的影响研究”、“极地冰川-海洋相互作用观测与模拟”、“极地冰冻圈微生物生存适应分子机制”为题作精彩报告。针对冰冻圈保护,国际冰冻圈气候倡议组织(ICCI)中国区负责人张梦竹、极地未来理事长虎娇佼分别带来“Connecting Science with Policy to Protect the Earth's Frozen Regions”、“冰川保护:科学、故事、解决方案”的报告。
研究生论坛优秀报告颁奖仪式对专家评委们从45场报告中评出的一、二、三等奖获奖者进行表彰,以激励青年学者更好成长。随后,冰冻圈科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牛贺文研究员代表下一届论坛承办单位云南大学介绍了基本情况。
在冰冻圈科学家对话环节,秦为稼一级巡视员、王风平教授、窦挺峰教授、牛贺文研究员、廖丽研究员、同济大学安璐副教授、崂山国家实验室牟龙江副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胡焕婷副研究员、张梦竹博士、虎娇佼理事长围绕“中国青年如何在冰冻圈国际大科学计划和组织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进行热烈讨论。
7月6日中午,第四届冰冻圈科学青年论坛圆满落幕。本次会议精心筹备,议题丰富多样且极具前瞻性,全方位、深层次地展现了冰冻圈科学众多前沿领域的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参会专家和代表们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不仅开拓了视野,还碰撞出了新的科研火花,对推动冰冻圈科学的研究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摄影 | 罗盟之 谢安琪
编辑 | 谢安琪